XK星空新闻中心
光伏行业:推高的产能宜用市桥梁护栏场的方式出清
10月14日,光伏行业协会在上海组织召开防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主题是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化解出清过剩产能。
近段时间以来,光伏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滑,主流产品价格已明显低于生产成本。2024年一季度,终端组件在0.9元/瓦的价格线月底,绝大部分企业进入现金成本亏损阶段。当前组件价格继续下降,基本低于0.65元/瓦,甚至部分企业报价已低于0.6元/瓦。
报价下降的背后是价格战。中国光伏行业的电池、组件等环节的新产能,都是在近两三年投产,产能技术同质化程度较高,企业之间很难拉开差距,最终就只有靠价格战。
还有一个原因是需求不足。现在个别头部企业多晶硅的开工率可达到80%,但整个行业开工率低,大部分企业的开工率维持在50%到60%。更极端的是,目前,国内有超过6家企业工厂停产。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供应也超过了市场需求。对于企业来说,开工不足导致成本无法被摊薄,企业希望把产量推高来摊平成本,但萎缩的需求让它们不得不以价格战的形式疯狂抢订单。
在这种情况下,光伏行业协会认为,整个行业陷入了非理性竞争的恶性循环中桥梁护栏,并召开了这次会议,“共同研讨,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过剩产能”。笔者对这个会议的一个合理猜测是,希望引导企业联合减产,抬升价格,也就是限价。今年5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还召开过一次“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该次会议提出,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并将加大对低于成本价格销售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
但是,如果真是以协议的形式,要求企业减产、限定价格,并对违背约定的进行处罚,可能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其第十七条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的多种类型的垄断协议,其中就包括: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2023年,在中国汽车论坛上,16家车企签订了一份名为《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的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是,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名义,禁止车企参与价格战。这一协议引发了广泛的批评行业新闻。
很多人认为,车企联合行动实际上就是价格联盟,剥夺了消费者享受更优惠价格的权利。面对公众批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不得不删除《承诺书》中关于“不以不合理降价扰乱市场”的条款,表示车企应该根据市场“自主定价”。
即便撇开违反《反垄断法》不谈,由于行业协会本身没有强制力,这种价格联盟也很难执行。光伏行业淘汰一部分产能、兼并重组是大趋势。谁兼并谁,谁被兼并,都要凭实力在市场上竞争。企业即便表面上谈妥,背后也很难遵守契约。在此次会议中,就有企业明确表示不同意减产。企业担心自己减产了,别人却偷偷撞护栏生产,抢订单,又没有被处罚,这就成了“谁不遵守谁获利”的契约,企业为什么要参加?
某种程度上,光伏行业价格战源于过度投资。在2023年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就说,2023年光伏行业产能大幅度增加,产能过剩,本质上是非市场化资源配置导致的。他的看法得到了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的支持,他认为企业扩产有四个原因:企业愿意投、地方政府支持、金融机构融资便利和其他行业的跨界意愿强。
价格战很惨烈,当然应该被避免,但面对行业产能已经被推高的局面,价格战也是一种出清市场的方式。虽然看起来有浪费,但比起行政用补贴支持卷入价格战的企业,或用行政命令结束价格战,价格战反而是最高效的方式。它可以帮助清除市场中的低效率企业,促进资源向更有效率的企业集中。
实际上,这也是顶层设计。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在提到防止“内卷”之后,紧接着就是提出:“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所以,以市场化的方式兼并重组,整合并购,加快产业集聚,才是最好的出路。
对于光伏企业来说,即便基础技术同质化的现象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行业低效产能出清,价格战还会持续较长时间。但非核心技术、服务甚至市场营销,仍然可以构成价格之外的增值性竞争。所以,企业不妨多想想办法。从长期而言,加大技术研发、提高产品效能,才是真正能依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