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K星空新闻中心

智库要览丨撞护栏全球可持续发展稳步前行

2024-11-19 23:30: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寻找一种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聚焦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研发与应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加强气候适应能力等关键领域。放眼全球,世界各国在尝试与波折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共识,也确认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的不可逆转。中国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促进了国际合作与共赢,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阅读提示: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的2024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指出,在过去10年中,全球化石燃料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82%降至2023年的80%,而同期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了15%,其中,40%的增长来自清洁能源。预计到2030年,清洁能源的增量将超出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20%,煤炭使用量将减少10%,石油消耗量将减少50%。全球化智库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报告强调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提出可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供应链转型,构建可持续的贸易体系。呼吁加强绿色产业链的国际合作,推动低碳发展,降低绿色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准入成本,促进国际科研合作与技术交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2024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倡导以价值为导向,推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强调要超越传统的经济指标,采用真实成本核算方法,促进政策间的协调,以确保利益的公平分配。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的2024年度《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指出,过去10年,化石燃料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82%逐步下降至2023年的80%,而同期全球能源需求增长15%,其中,40%的增长来自清洁能源。这得益于技术进步、能源效率提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全球能耗强度不断下降。

  报告显示,每年有近2万亿美元的投资流入清洁能源领域,几乎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领域投资总额的两倍。目前,全球约有140个国家制定了能源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促进了各行各业加快使用清洁能源。

  报告预计,2023年到2030年,在现有政策和市场条件下,清洁能源的增量将超出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20%。到2030年,全球发电厂的煤炭使用量将减少10%,石油消耗量将减少50%。届时,能源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首次不再增长。

  “全球能源格局正进入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阶段,各国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将对能源行业的未来前景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产生巨大影响。”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说。

  国际能源署表示,虽然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势头迅猛,但仍存在融资成本过高、电网基础设施不足、系统整合程度较弱等多方面挑战。各国有必要加大对新能源领域投资,尤其是在电网和能源储存方面。

  报告认为,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光伏、风能、氢能等将在未来创造巨大的减排潜力。这些技术共同承担了到2050年近3/4的碳减排任务。因此,改善电网基础设施是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尤其是要加大在储能设备领域的投资撞护栏。

  近日,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分论坛上,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局下的可持续贸易》报告强调了全球协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性,提出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政策协调和供应链转型来构建可持续的贸易体系,反对将贸易壁垒作为应对气候问题的手段。

  报告认为,当前可持续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逆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新能源行业的影响。二是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多边贸易机制,WTO的弱化给国际合作造成了极大的困境,尽管区域合作兴起,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贸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区域协定的局限性仍然显而易见。

  报告认为,应加强绿色产业链的国际合作。以可持续贸易带动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实现低碳发展,加强绿色制造国际合作,推动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促进高端要素与实体经济高效协同发展。加强技术交流合作,降低绿色产品和技术的市场准入成本,加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顶层设计。加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绿色技术创新力度,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实现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日前发布的《2024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详细介绍了在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中,健康领域隐性成本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粮食体系内作为主要驱动因素推高了全球隐性成本,环境隐性成本的影响位列其后。

  报告将农业粮食体系分为六种类型:长期危机型、传统型、扩张型、多样化型、正规化型、工业化型,这一分类框架便于有针对性地了解每个类型固有的独特挑战和机遇,从而因地制宜制定适当的政策和干预措施。

  报告呼吁,要以价值为导向驱动农业粮食体系转型,打造更可持续、更具韧性、更包容、更高效的农业粮食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超越国内生产总值等传统经济方法,转而采用真实成本核算法去计算隐性成本。决策者可利用这一方法作出更明确的选择,提升农业粮食体系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其在粮食安全、营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认同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此外新能源清洁能源,实现这一转型还需要打破各部门之间的隔阂,让卫生、农业和环境部门的政策相互保持一致,确保收益和成本能在所有利益相关方之间公平分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我们今天作出的选择、我们确定的优先重点、我们落实的解决方案都将决定我们共同的未来。真正的变革要从一项一项的行动和举措开始,再辅之以有利的政策和有针对性的投资。全球农业粮食体系转型对于实现各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确保所有人都能享有繁荣的未来至关重要。”

  阅读提示: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4)》显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其他环境指标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中国已提前实现126个(占55.5%)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尤其在SDG 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预计将按期接近或实现目标。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2060年碳中和:社会转型与绿色发展路径》报告指出,能源转型是实现脱碳的关键,需求侧转型将贡献约55%的脱碳总量。技术创新和代际转变是加速能源转型的主要动力,电气化和数字化将成为实现需求侧转型的重要途径。中国移动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挑战和对策研究》报告指出,数字技术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有助于提高能源效率并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形成,但也可能因刺激能源消费而导致碳排放增加。报告呼吁,需加强数字技术与绿色化的协同发展,推动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以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4)》: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方面贡献显著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126个(55.5%)指标提前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报告》针对环境类指标进行了量化预测。按照当前发展趋势,中国在SDG 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上有望整体按期接近或实现目标。

  《报告》指出,尽管全球在部分指标上进展缓慢,但中国在工业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发展、生态恢复等方面贡献显著。2017年至2021年,全球工业热源数量下降了9.05%,其中,中国贡献了33.61%的工业热源下降数量。2000年至2023年,全球海上风电年部署量增加显著,中国是推动全球海上风电增长的主要动力,截至2023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安装容量约占全球的50%。过去近10年,全球尺度土地生产力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占比为7.27%;同期,中国土地生产力净增加面积46.71万平方公里,净增加面积全球第一。

  此外,中国在农业水资源管理与饮水安全、公共交通便利性、节能减排、减少海洋污染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其中,“互联网+农村供水”模式应用提升了中国62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水平。2006年至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42.5%,而2022年,中国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达90%。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大幅降低48.4%。2018年至2023年,黄海生态区环境介质中微塑料污染程度处于中低水平。

  《中国2060年碳中和:社会转型与绿色发展路径》:需求侧蕴藏巨大减碳潜力

  日前,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发布的《中国2060年碳中和:社会转型与绿色发展路径》报告指出,能源转型对脱碳至关重要,需求侧蕴藏着巨大的减碳潜力,是能源转型的重中之重。

  报告指出,2060年,中国约55%的脱碳总量将由能源需求侧转型贡献。需求侧转型将带来三大趋势:首先,能源体系会发生根本性变革,能源供给和消费配置将会更加灵活;其次,新能源将成为加速能源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再次,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能源消费需求,需要建设新的能源供应设施,比如微电网。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研究部主任杨秀在解读报告时表示,技术创新及代际转变是加速需求侧转型的两大引擎。技术创新带来了可扩展性、高度分布式特性及持续提高的回报率。同时,新一代人群更具创新精神、更具个性以及更具有公益性,这将重塑整个消费者的行为和社会的政策。

  通过对建筑、交通、工业等重点领域丰富详实的数据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将推动脱碳进程,电气化和数字化是实现需求侧转型的两大途径。随着电力资源的日益丰富且价格逐渐降低,需求侧的电气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电力在终端能源需求中的占比预计将从当前的22%大幅提升至2060年的55%—69%。此外,数字化技术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能源需求具有关键作用,例如,在工业领域,数字化有助于实现10%—20%的能源节约率,同时,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突破,能效提升有望超过35%。

  《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挑战和对策研究》:数字技术是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

  近日,中国移动研究院(中移智库)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发布的《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挑战和对策研究》报告指出,数字技术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关键在于推动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发展。数字技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动结构升级,理论上能够降低能源消费和减少碳排放,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刺激能源消费而导致碳排放增加。

  报告通过微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碳边际减排成本,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并激励企业自主降碳。同时,数字技术应用总体上显著抑制了企业碳排放,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然而,这一过程存在规模分化的挑战,即大企业在利用数字技术降碳方面表现更显著,可能加剧企业规模分化。

  报告强调,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能,需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并深入应用数字技术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持续发挥数字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积极作用,包括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依靠数字技术推动清洁能源研发与应用,以及强化数字基础设施的普惠性。

  最后,报告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包括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强化数字技术赋能的降碳效应的绿色创新机制,以及推动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同时,报告指出了需要关注数字技术发展引致的能源消费问题,并在短期内降低设备能耗,长期内推动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应用,以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撞护栏撞护栏撞护栏

搜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