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K星空新闻中心
这场新闻发布会事关首都高质量发钢板立柱展 有何重点
千龙网北京1月22日讯(记者 刘美君)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高质量发展、民生福祉等话题成为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讨论的重点。
1月22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来自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经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和通州区负责人,现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京津冀协同发展、繁荣发展首都文化、优化营商环境、“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介绍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安排。
近年来,北京市围绕“培育、服务、提升”三个方面,全周期、立体化打造专精特新首善之都。北京专精特新企业整体呈现“高精尖、高成长、高质量、科技创新强、独门绝技强”的“三高两强”发展特征。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7180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795家,‘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列全国各城市之首。”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苏国斌介绍,150家专精特新企业已在境内外上市,合计市值超万亿。
其实,相比2021年末,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5374家,增长了近3倍(297%);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新增538家,增长了超2倍(209%)。
比如,为了打造营商环境“模范城”,北京出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十大强企行动激发专精特新企业活力等一揽子专属政策,围绕创新、融资、上市、人才等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成长。同时,构建“市-区-示范平台基地-专精特新服务站”四级服务网络,充分释放多级协同服务的倍增效应,撬动激活全社会资源,丰富专精特新惠企服务“工具箱”。
具体来说,线上,搭建政策集成服务平台,归集惠企政策2.7万条,上线款服务产品,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近5000家次;线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91家示范基地、30家专精特新服务站,集聚800余家专业服务商,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贴身服务。
当专精特新企业遇到发展瓶颈,如何帮其破解,让其步入发展“快车道”?为此,北京第一时间推进“融通入链”行动,92家专精特新企业、28家“小巨人”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实施“挂牌倍增”行动,全国首批设立专精特新专板;开展“千亿畅融”行动,“专精特新贷”产品惠及企业超4000家,落地融资金额超1600亿元,节约融资成本超5亿元;启动“数智转型”行动,支持551家专精特新企业大幅度提升数字化水平;落地“品牌点亮”行动。
“2024年,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超一万家,营收规模超一万亿的年度目标。”提及新的一年,苏国斌信心满满。
如何培育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新优化消费载体?北京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朴学东给出了一组数据。
具体来说,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北京落地实施90余项突破性政策,其中全国突破性政策近50项;三年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创新经验案例40项。加强重点项目服务保障,2023年累计入库“两区”项目1.1万余个,落地项目近8000个。2023年北京市新设外资企业1729家,同比增长22.8%。
“北京2023年全市总消费同比增长10%左右、社零总额同比增长5%左右。”朴学东补充说,新开业大型商业设施240万平方米。老字号总数达244家,年度营收约1800亿元。形成300余家新消费品牌库,累计落地品牌首店超3700家。
另外,“北京礼物”达922件,引进国际体育赛事52项。新布局国际学校24所。互联网医院数量达65家。新能源车置换补贴政策、京彩绿色消费券带动绿色消费超百亿。“证照分离”改革惠及新设市场主体44.3万户,40个行业“一业一证”已全部上线月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收超1.8万亿元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介绍,2023年,北京出台“演艺之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开足马力加大文化内容供给,全年营业性演出达4.9万场,票房收入超 23亿元,比2019年场次翻倍,创造历史新高。“会馆有戏”推出400余台精品演出,全年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百余场,演出市场火爆成为2023年的重要文化标记。
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博物馆之城”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新增11家备案博物馆,挂牌27家“类博物馆”,举办展览700余场,参观人数达87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
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方面,去年9月,阔别10年的“我与地坛”书市重磅回归,近50万读者共享书香盛宴,续写城市文化记忆。未来,春季朝阳书市、秋季地坛书市将每年固定举办,成为“书香京城”的经典品牌。
另外,去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合计超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
其实早在去年,北京印发“百村示范、千村振兴”(简称“百千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全市要建成100个“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成一批融农耕文化、自然山水与现代设施于一体,体现京东运河文化、京西古道文化、京南田园牧歌、京北山水长城和红色革命记忆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梯次推进3000多个具有村庄形态的现状村庄补短板、强弱项、促振兴。
“未来五年,北京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示范村、1000个左右提升村钢板立柱,引领其余2000个左右村庄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彭利锋介绍,在集中打造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片区的同时,重点围绕三条文化带布局,推动示范村串点成线个提升村。今年,门头沟区将深入推进水峪嘴村、雁翅镇灾后重建与‘百千工程’紧密结合;通州区将发挥台湖演艺小镇优势,围绕环球影城区位优势开展创建;平谷区峪口镇片区作为‘农业中关村’所在地,将打造特色科技农旅体验路线。”彭利锋解释说。
据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市GDP超过4.37万亿元,同比增长5.2%,好于年初预期目标0.7个百分点。
具体来说,四个季度GDP累计增速分别为3.1%、5.5%、5.1%、5.2%,全年增速与国家持平。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等传统优势行业分别增长13.5%、6.7%,合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7成;规上工业同比增长0.4%,其中新兴领域产品生产快速增长。1-11月规上大中型重点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接近8成。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同比增长8.5%,占GDP比重42.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全年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10.2%,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2%,反映实物工作量的建安投资和反映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设备购置投资占比达到56.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新设企业29.7万户、同比增长20.3%、平均每天新设企业810家左右,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180家、独角兽企业114家,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77家。
2023年,北京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4.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2%、与经济增长同步。新建各类养老护理床位6232张,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3%,开通50条通学公交车线%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重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4%。
此外,疏解提质一般制造业企业112家,治理违法建设2315万平方米。“三城一区”创新能级稳步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超过270个。加快实施“新智造100”工程,103家企业完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京通”用户超过2200万。面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3200亿元。“一圈一策”完成15个重点商圈品质提升,新开大型商业项目21个,新开商业面积240万平方米新闻中心,新增864家品牌首店。桥梁护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