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知识
节能宣传周丨这些常见的节景观护栏能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出自于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是资源和环境,我国作为资源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比以往有所增加,石油越来越依赖进口,供需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煤炭燃烧给环境污染造成威胁,特别是雾霾的严重性几乎让人无法呼吸,还有南方等地的雪灾及严寒冰冻灾害都在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节能减排是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能够帮助经济发展转变增长模式,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也是我国政不锈钢护栏府对保护环境及降低能耗的重要意志体现,也展示了我国勇于承担国际义务的胸襟。节能减排是经济和政治的综合性议题,它既是实现经济朝着集约型方向发展的方法,也是国家发展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国家保护环境策略的具体体现。
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是在1990年国务院第六次节能办公会议上确定的。从1991年开始,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每年举办。鉴于全国性的缺电状况,200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由原来的11月改为6月举行,目的是在夏季用电高峰到来之前,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唤起人们的节能意识景观护栏。全国节能宣传周经历十几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发展为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商务部、国资委、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十四个部门联合主办,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每届全国节能宣传周都会有其特有的宣传主题与宣传口号,并且结合该主题在全国各地开展各项不同的活动,旨在不断地增强全国人民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境意识”。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不仅仅是国际和国家的事情,为了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在加速恶化,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部门能源知识、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节约用电,使用电脑时,关掉不用的电脑程序,可以省电;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启用电脑的“睡眠”模式,能耗可下降到50%以下,节电效果好。
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多爬楼梯,这样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为节能减排出力。
多运动,少看电视,少上网,多出去走走,近距离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少用一次性制品(木筷、纸杯、纸巾、餐盒等),减少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资源。
做好计划统计,尽量一物多用。学会旧物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应用再生能源。
减少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待机时间,长时间不用或下班后关闭电源,减少待机消耗。
合理使用空调,空调开启时,请关闭门窗。空调温度设置夏天不低于26度,冬天不高于20度,下班前请关闭空调。
增强节水意识,养成节约用水习惯。用时水龙头尽量开小,用完及时关闭,发现“长流水”、“滴漏”现象,请及时处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而少浪费0.5千克粮食(以水稻为例),可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
1棵树1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8.3千克,相当于减少了等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全国3.9亿户家庭每年都栽种1棵树,那么每年可多吸收二氧化碳734万吨。
待机能耗是日用家电产品在待机功能状态下的电能消耗。中国节能认证中心在调查后发现,我国城市家庭的平均待机能耗相当于这些家庭每天都在使用着一盏15-30瓦的长明灯。
据中国节能认证中心的调查显示,待机能耗占中国家庭电力消耗的10%左右,各种家电产品的平均待机能耗高达15-30瓦。其中待机能耗较大的依次为PC主机、电钮煲DVD、音响功放、VCD、打印机和电视。在我国,仅彩电一项的待机能耗就相当于我国几个大型火力发电厂的发电总额。降低待机能耗不仅意味着消费者节省用电开支,更直接减少了能源浪费和环保压力。所以电器长期不使用的情况下,最好拔掉电源。
节能环保理念应该人类与自然互助,环境和谐。生命来源自然,健康来自环保,不浪费能源,它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是一种理性判断的结果,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正气、是一种精神,推动着健康稳步发展。倡导节能环保,用以节约现有能源消耗量,提倡环保型新能源开发,造福社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